構建“大水務”體系 打造“水美斗門”
回顧剛剛過去的這一輪最強降雨,斗門區經歷了“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短時雨強強”的暴雨襲擊。斗門區重大氣象信息快報數據顯示,從5月10日20時至15日8時,白蕉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錄得全區平均累計雨量539.9毫米,最大累計雨量760.9毫米。
歷經這樣一輪罕見的強降雨,斗門區全面部署,積極備戰,全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全區外防牢固,七大聯圍211.938千米的外江堤防安然無恙,山塘水庫低水位安全運行;內排及時,水浸黑點得到有效整治;污水處理廠正常運作……水安全有保障,內澇點能治理,水環境在改善。
水資源、水生態、水安全,水情與斗門密不可分:既有大江大河、聯圍水網的自然稟賦,又有不斷構建水安全的謀劃與奮斗。經過多年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斗門區正以更高站位、更高標準、更高要求抓緊抓細抓實各項水務工作,構建符合城鄉發展需求的“大水務”體系,打造“水美斗門”,不斷豐富“善雅斗門”內涵,為加快建設富裕、美麗、幸福“大斗門”貢獻水務新擔當。
◆外防牢固
211千米外江堤防筑起安全屏障
“盡管是罕見的強降雨,但由于全面部署、積極備戰,全區外防處于安全狀態。”斗門區水務局副局長王宏龍介紹,全區七大聯圍211.938千米的外江堤防安然無恙,圍內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
斗門區水務外防包括七大聯圍(即乾務赤坎大聯圍、白蕉聯圍、小林聯圍、大沙聯圍、上橫聯圍、竹艮聯圍和三沙聯圍)以及外江堤防、118座外江水閘、36宗水庫山塘(總庫容8534.69萬立方米)、220宗泵站等。
未雨綢繆方能有效應對。在這一輪強降雨前后,斗門區充分利用圍內外潮差,加大水閘調度頻次,利用潮位對圍內河道進行預排,提前降低圍內水位。此外,山塘水庫保持低水位運行,對轄區內超汛限水位的水庫山塘,在壩頂及背水坡處鋪設彩條布,給水庫安全運行再加一道保險,暴雨期間組織專業技術力量下沉到每座水庫進行24小時監測指導。目前全區水庫達到鑒定年限的100%完成安全鑒定、病險水庫100%完成除險加固、100%落實水雨情監測設施、100%完成標準化建設,有效消除了安全隱患。
“為切實做好這一輪強降雨的防御工作,斗門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發展理念,立足最不利的情況,用最嚴的標準,做最充足的準備,進行最細致、最全面的防范,全面部署,積極備戰,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取得了防御強降雨的階段性勝利。”斗門區委書記蘇虎說。
大江大河、聯圍水網、水庫山塘……構成了斗門區的基本水情之一。其中,既有豐富水資源的自然稟賦,又有不斷加強水利工程管養、整治水浸黑點、提升污水處理能力的長遠謀劃與奮斗。經過多年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斗門區目前正以更高站位、更高標準、更高要求抓緊抓細抓實各項水務工作,在全省率先出臺《珠海市斗門區水利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方案(2022-2024)》,構建“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大水務”體系,全力打造“水美斗門”,為加快建設富裕、美麗、幸福“大斗門”貢獻水務新擔當。
該《方案》對加強水務外防作出強有力的部署:
防洪潮體系建設再上新臺階。優先保障水安全。結合斗門區“大交通”需求,探索堤路結合新模式,打造示范水利工程,啟動123千米“百年一遇”海堤建設的前期研究工作,開展40千米“百年一遇”海堤建設,確保防洪潮能力進一步提升,讓城鄉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
外江外排能力實現新提升。加快外江現有病害水閘泵站的重建、改建工作,重點推進五福、正涌、雞咀、乾務大涌、白蕉界河等5座水閘重建,滿足防洪排澇和城市發展需求,帶動周邊土地價值提升,吸引產業落戶斗門;重點推進橫山片區外排泵站建設。
水庫山塘標準化建設邁上新高度。完成對水庫山塘的安全鑒定,對三類以上水庫山塘實施除險加固,探索山塘標準化建設。
◆內澇治理
水浸快速排除 實現“零傷亡、少損失”目標
剛剛過去的這一輪強降雨,斗門區經歷了“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短時雨強強”的暴雨襲擊。
根據斗門區重大氣象信息快報公布的數據,從10日20時至15日8時,白蕉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錄得全區平均累計雨量539.9毫米,最大累計雨量760.9毫米。
這么大的雨量沖擊,井岸城區沒有出現“城市看海”現象,通過各類防御措施和提前預排,區內新涌現的水浸點不多,發現的水浸點均能在短時間內排干,交通未中斷,較好地保障了群眾的安全出行。備受關注的白藤頭水產批發市場,從2020年至今就沒有出現過水浸。斗門區應急管理局提供的防御近期強降雨工作情況匯報顯示:強降雨造成部分農作物、花卉和部分水產養殖場水浸,但水浸過程時間較短,未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全區暫未收到因本次強降雨造成的人員傷亡報告,實現“零傷亡、少損失”目標。
“由于降雨強度大、降雨時程長、山洪水下泄快而集中等原因,導致部分低洼路段排水不及時,形成水浸,我們采取打開雨水箅、清理樹葉垃圾和泵車應急排水等措施,大部分水浸點在1小時內排干。”斗門區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厘清緣由,方有成效。經分析,水浸原因主要包括超標準暴雨頻發、場地豎向不協調、管渠遷改不規范、排水系統標準低、工程施工破壞排水設施等因素,水浸內澇點具有動態性。為此,斗門區采取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舉措,做好水浸治理。比如,陸續實施部分雨水管渠新改建、井岸城區水浸整治、白蕉聯圍排澇整治、乾赤赤坎聯圍易澇區整治等工程,收效明顯;在收到氣象預警前,各水管單位根據水位情況對圍內河道提前進行預排,盡可能增大圍內集雨盆子面積;提前對管網進行疏通,確保排水順暢,強排泵車應急待命,可第一時間根據需求出動。
據介紹,斗門區列入我市內澇整治名錄的內澇點有16處,目前8處內澇點已按要求整治完成,3處正在實施中,其余5處正結合暴雨情況分析水浸原因,逐步落實“一點一策”和整治措施。
水浸給居民日常出行和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也是政府部門必須下大力氣辦好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今年斗門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之一,就是加快水利基礎設施發展,統籌做好雨污分流、防洪排澇等重點工作。
為做好下階段防汛工作,切實做好水浸治理,斗門區將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結合水利工程實施,確保外防到位;做好內部管網建設,確保內排到位;落實水浸點“一點一策”,完成內澇隱患整治。
◆污水處理
今年全區污水處理能力提升至38.5萬噸/天
“這段時間,郴州、南寧、廈門、佛山、九江、西安、揭陽、福州等地青島啤酒生產企業,紛紛通過各種線上方式,向我們咨詢啤酒廢水‘變廢為寶’這個項目。”位于富山工業園的青島啤酒(珠海)有限公司(下稱青啤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檀二苗表示。
作為具有全球品牌影響力的國際一流企業,青島啤酒目前在全國各地有60多家啤酒生產企業,青啤公司是其在廣東的5家企業之一。青啤公司扎根斗門23年來,累計實現產值超83億元、利潤超15億元、稅收超25億元,并積極主動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為斗門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了企業力量。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項目,讓青島啤酒眾多生產企業如此感興趣?
幾天前,在富山工業園管委會、市生態環境局富山分局、斗門區水務局等部門的協調支持下,青啤公司在其污水處理工段舉行啤酒廢水價值共享項目啟動儀式,青啤公司與富山水質凈化廠簽訂水污染物約定排放濃度限值協議正式生效執行。這份協議的核心內容就是“變廢為寶、實現共贏”,既能為青啤公司每年節省近百萬元污水處理費,又能為富山水質凈化廠節約碳源購買成本20多萬元。
檀二苗介紹說,2020年12月,生態環境部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啤酒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修改單,允許啤酒制造企業與下游污水處理廠通過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合同,共同約定水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不再受納管排污標準的限制。這一惠企政策出臺后,富山工業園管委會、市生態環境局富山分局第一時間送政策上門,支持企業低碳發展,積極推動啤酒廢水價值共享項目。
市生態環境局富山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啤酒生產過程中的廢水有機物濃度很高,可生化性極好,且不含有毒有害物質,原本可以作為污水處理廠碳源的絕佳補充,但過去受啤酒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制,一直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對污水處理廠而言,其主要依靠微生物“吃掉”污染物,以此實現凈化水質目標。如果進水有機物濃度太低,微生物就會“吃不飽”,連帶影響水質凈化效果。為了維持微生物的活性,污水處理廠需要外購有機物作為碳源,無疑將大大增加運行費用。“當污水處理廠喝上‘啤酒’,將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共贏。”
污水處理,關乎產業發展,同樣關乎民生福祉。富山工業園啤酒廢水價值共享項目的實施,將為企業內部、上下游和跨行業間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環保解決方案,成為斗門區城鄉污水處理的生動實踐范例。
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再提升——
2021年,新青水質凈化廠、井岸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和白藤水質凈化廠提標擴容基本完工,全區污水處理能力由20萬噸/天提升到28.5萬噸/天,出水水質提高至一級A;2021年全區污水收集率超目標值29.1%,是全市唯一超額完成任務的行政區。
按照《珠海市斗門區水利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方案(2022-2024)》,2022年,斗門區將進一步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全面完成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力爭超額完成年度投資4.8億元的目標,將全區污水處理能力提升至38.5萬噸/天,厚植生態底色,滿足“大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
農村污水處理提質增效——
2021年,斗門區在全省率先建立農污設施“站長制”,形成了責任到人的精細化管理模式。據統計,全區共有行政村101個,涉及自然村291個。將生活污水處理向自然村延伸,是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出路之一。目前,291個自然村被認定基本完成污水治理和雨污分流、管網收集或暗渠化。
2022年,斗門區將進一步健全農污設施“站長制”,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督和考核機制。出臺《斗門區“十四五”農村污水治理及管網建設規劃》,結合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布局,整合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統一納入市政污水處理系統。推進區級樣板村農村污水治理項目建設,對薄弱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設施提質增效。擬投入8500萬元,啟動村內道路升級改造及雨污分流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打造山清水秀干凈整潔新農村。
新聞鏈接>>>
新建提升修復農田生產性泵站413座
預計2023年年底全部完工
本報訊 記者張帆報道:經斗門區農業農村局摸底排查,斗門區現存的大量圍內農田水利設施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不能滿足現有需求。為提高全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斗門區將新建、提升修復圍內農田生產性泵站413座,預計2023年年底全部完工。
據介紹,這413座圍內農田生產性泵站分布在全區五鎮一街。其中井岸鎮33座、白蕉鎮133座、斗門鎮27座、乾務鎮155座、蓮洲鎮50座、白藤街道15座。
項目總投資額約2億元。該項目目前已經立項,各鎮(街)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項目用地報批、勘察測量、初步設計和概算編制工作。按照項目推進計劃,各鎮(街)項目將于8月份進行施工招標,預計9月底前完成合同簽訂,待汛期結束后盡快進場施工,2023年年底有望全部完工。屆時,將在加強圍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全區糧食生產、用水防洪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